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动态 > 正文

天天实时:川滇百姓说:“徐辉这个企业家真不错”——记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青年徐辉励志和创业的风采

2023-06-12 17:43:29 环球网

一个有志气的年轻人,在云南、四川创业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3年来,他在云南省昆明市拥有员工40多人、饲料年产量3万吨、产值近2亿元,且以每年提高20%的业绩增长,营销网点遍及国内10多个省(区市)及缅甸、泰国,产品质量跻身于国内浓缩型饲料的前沿;9年来,他在家乡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陆续投资5000多万元,种植花椒和中药材6800多亩,至今带动养殖20多万头生猪和100多万只土鸡,带领当地多个贫困村8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他是谁?他就是云南辉利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辉(达川籍)。


【资料图】

近日,徐辉专程前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农科院拜访和汇报,引起了政府及职能部门的重视。相关领导及专家对他励志故事和创业成果中蕴含的“饱含川滇浓郁情,乡村振兴皆尽力”“川滇都是我家乡,一人要操两地心”的赤子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家乡的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投资促进等部门,根据上级指示,及时前往他领衔创办的达川区辉鹰种植专业合作社、达川区麻柳青花椒产业技术协会调研。谈到对川滇两地政府和百姓群众的感恩时,徐辉表达了强烈的回报意愿和产业布局。

“辛勤创业、拼命挣钱重要,确保老百姓的健康与营养更重要”

据悉,位于昆明滇中新区空港工业园区的云南辉利畜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化从事畜牧科技研发、畜牧饲料生产、畜牧产品销售的创新型农业龙头企业。公司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对猪牛羊鸡鸭鹅鱼的养殖习惯和食味特点等因素,由美国营养博士、四川养殖博士、云南农业专家联合研发产品配方及生产技术,主攻教槽料、保育料、浓缩料、组方料、混合料等类别产品,为公司赢得了与众不同的市场竞争优势。

机器轰鸣,人影晃动。饲料生产车间里,一派生产和运输繁忙的景象。徐辉介绍说,公司从2006年10月25日创立的第一天起,就遵从“树良心品质,创诚信企业,做自豪辉利人”的企业精神;以“成就客户之心百年不变,成就员工之心百年不变”为经营理念;以“推动农牧产业科技化、引领农牧产业市场化、打造农牧产业品牌化、实现农牧产业智能化”为核心使命,热忱为全国上千家客户提供高科技、高品质、高性价比、高端服务的辉利产品。

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更是辉利公司发展壮大的根基。徐辉全过程推进绿色饲料和健康养殖,尤为注重建立并执行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质量生产管理体系,在全省饲料行业中率先通过“滇饲 (2013)01009”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用严格的质控标准保证辉利产品的稳定高效,着力打造养殖户放心的饲料体系、老百姓放心的食品体系。

“辛勤创业、拼命挣钱重要,确保老百姓的健康与营养更重要。绿色饲料和健康养殖是老百姓实现健康与营养的第一道关口,我要将人心比己心、视产品为良心,有责任把严、把实、把好。再说了,即使是家畜家禽,也是有生命和尊严的。我在想方设法提高老百姓日常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必须善待每天接触的家畜家禽。”徐辉心地虔诚地说。

近年来,云南辉利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在当地党委政府及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从最初只有几名工人、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发展到如今拥有员工60多人、年产量3万余吨、年产值近2亿元。

一起同甘共苦和携手创业的公司总经理、徐辉妻子陈孝丽透露,辉利饲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迅速成长壮大,每年以提高20%的业绩增长,营销网点遍及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广西、广东等10多个省(区市)及缅甸、泰国,产品跻身于国内浓缩饲料生产企业的前沿,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重要,改变家乡父老乡亲的命运更重要”

徐辉出生于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一个农民家庭里。2013年底,因忙于在昆明创业打基础,几年没有回乡探亲的他,携妻带子开着轿车衣锦还乡。可还没到村头,他就楞住了:当年行走过的那条泥巴路,如今还是那条泥巴路;当年离开时的那些茅草房,如今还是那些茅草房。尤其是站在山顶往下看,成片成片的土地撂荒,实在是太可惜了。

回到家里,看到身体残疾的父母,看到辛苦的妻子、年幼的孩子,他对返乡投资创业有些犹豫。自己及家人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小规模的捐款捐物、做做慈善也是经常的事情,但投资几千万元来改变家乡面貌还是风险巨大的。干得好,或许风光无限、八方赞誉;干砸了,极有可能施恩遭怨、倾家荡产。思考再三,他还是决定在继续做好云南业务的同时,为父老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于是,他带上起初愿意合伙投资的生意伙伴,怀着“打造现代农业、突出田园生活”的雄心壮志,浩浩荡荡地返乡考察。结果,同伴们看到家乡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产业支撑,纷纷打起退堂鼓,最后只剩他一个人坚守着。

“总体来说,自己当时满腔热血,头脑有些简单。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如果不尝试,能否成功肯定不知道,终身遗憾那是必然的。”徐辉初中毕业后,迫于生活压力,曾独自前往河北、山西打工谋生,是一个敢入砖窑、敢下矿井、敢走夜路、敢与“小混混”拼命的人。他自称胆小怕事不是性格特征和人生轨迹。

“爱拼才会赢”的个性使然,“乡里乡亲好”的情结激荡,让徐辉在2014年响应家乡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成立达州市达川区辉鹰种植专业合作社,首期投资800万元,在家乡麻柳镇白岩村承包2800多荒田荒坡及闲田闲地,后续在达州区和大竹县共建立7个花椒产业基地、3个中药材基地,同时打造了1万头生猪、10万只土鸡、一个面积500亩鱼塘的大型养殖场。

徐辉的返乡创业“组合拳”,一下子盘活了白岩村。随后,他自掏腰包50多万元,义务硬化通村连组以及连接乡镇的水泥路。2020年7月,他牵头成立达川区麻柳青花椒产业技术协会并担任会长,积极开展种植和加工花椒技术推广、特色产业技术咨询交流等服务。

2022年8月22日,达川区麻柳镇万安寨村突发自燃山火(当地派出所协调救灾、保险等机构勘查后出具了证明),大火烧至相邻的白岩村,直接烧毁达川区辉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丰产期青花椒120余亩,至少经济损失250多万元。

由于他负责昆明、达川两地生产经营,跟踪反映不及时,信息资源相对少,故而合作社至今没有得到经济补偿。为保障白岩村的青花椒产业持续发展,他于是在今年“五一”期间专程向家乡有关部门领导报告,期待给予妥善处理。

眼下,位于达川区罐子镇和平村1500多亩、麻柳镇白岩村2600多亩花椒即将集中采摘,急需烘烤设备和保鲜冷库。徐辉无心顾及旅游和休息,在马不停蹄地前往重庆市订购烘烤设备后,又急忙达州市达川区建盖保鲜冷库。

当地主管部门领导说,截至目前,达川区辉鹰种植专业合作社总计投资已达5000多万元,总共带动了800多户村民脱贫致富。其中100多户村民在土地租赁的基础上,长年在花椒基地打工。合作社每年光村民的劳务费支出就是200多万元,对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是吃过百家饭才长大成人的山里娃儿,父老乡亲的贫富冷暖一直让我牵挂。我总觉得,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重要,改变家乡父老乡亲的命运更重要。自己这一生,只有为家乡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才会心安理得。”徐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下一步,他将继续按照“乡亲要富裕、乡风要文明、乡村要振兴”的孜孜追求,计划把达川区麻柳镇白岩村、罐子镇和平村打造成“农文旅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以实现山顶观美景、山下搞产业的愿望。不过,“饱含川滇浓郁情,乡村振兴皆尽力”“川滇都是我家乡,一人要操两地心”仍是他说得最多的话。(文/张育宾 图/徐辉)